7月7日,共青团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花伴童行”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南新宁县中房村,带领10余名乡村儿童开展“锤草印花”非遗体验活动。这场在乡野间展开的文化实践配资论坛之家,让千年非遗技艺与童真创意碰撞出别样火花,探索出“非遗+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合影留念(新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非遗课堂扎根乡土
在村活动中心,志愿者们通过视频展示和实物讲解,向儿童介绍捶草印花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点。新鲜采摘的枫叶、三叶草、芒草等植物,成为最生动的教具——锯齿状叶边、心形叶片、羽形草穗,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观察着自然造物的精妙,将其转化为布上灵感。
展开剩余54%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孩子(新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把花草摆好,轻轻敲,看颜色慢慢渗出来……”在手把手指导中,孩子们将植物铺展于棉布,用锤子轻敲定格自然之美。活动现场,童趣与草木香交织,一件件带着鲜活纹路的作品在欢笑中诞生,成为孩子们掌心的“自然勋章”。
文化传承浸润童心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能摸得着的生活智慧。”志愿者的话语道出活动初衷。此次实践创新采用“非遗+陪伴”模式,既通过植物拓印让留守儿童触摸本土文化根脉,又以手把手教学填补情感空缺。
孩子们自己在敲打中观察(新宁县委宣传部 供图)
“孩子们在敲打中学会观察,在创作中感受被关注的温暖。”中房村驻村书记坦言,许多留守儿童对本土文化认知匮乏,这样的活动既唤醒文化认同,又滋养心灵。团队还计划将作品制成文创义卖,用收益购置爱心物资反哺儿童,形成“创作—价值—回馈”的良性闭环,践行“扶智”“扶志”双重使命。
这场非遗之旅播下的文化种子,正悄然生长为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共融共生的生动注脚配资论坛之家,彰显出青年志愿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杨彬 唐恬恬 羊海航)
发布于:北京市中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